就颯姐團隊的觀察,目前國內主流的數字藝術品/藏品/作品NFT發行平臺中,買家對NFT享有的權益主要有三類:
一是可以在該平臺看到區塊鏈查證信息,包括底層作品信息(如作品名稱、作品簡介、作者)、持有人(即NFT買家)、流轉信息(如發行時間、交易時間及相應的交易哈希值);
二是象征性展示,比如用戶可在該平臺獲得同時標注數字藝術品名稱、縮略圖、哈希值、創作者、認證時間的頁面,截圖可以向社交媒體上分享;
三是在購買NFT后須持有一定期限后,方可贈送給該平臺的注冊實名用戶。
毫無疑問,NFT的購買者擁有令牌本身,該令牌是其所對應的底層作品的數字版本的權利的記錄(具體權利需看發行方與用戶的約定),因此當NFT被轉移給其他人時,該作品的底層數字版本也隨之轉移。但是,顯而易見,用戶對NFT本身(此次不討論其對應的底層數字藝術品)的權益是較為受限的,例如,用戶無法將買到的NFT提到自己的虛擬幣錢包(多數平臺無需用戶注冊錢包),無法隨時通過購買該等NFT的平臺有償轉讓,那么在這種情況下,NFT購買者對于NFT令牌本身是否享有所有權呢?
聲音 | 律師肖颯:互聯網法院認可區塊鏈技術收集證據,應當制作電子送達憑證:律師肖颯在微信公眾號發文稱,當事人提交的電子數據,通過電子簽名、可信時間戳、哈希值校驗、區塊鏈等證據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術手段或者通過電子取證存在平臺認證,能夠證明其真實性的,互聯網法院應當確認。也就是說,互聯網法院對于“哈希值校驗”“區塊鏈存證”等技術手段取證是認可的。關于如何送達的問題,肖颯指出,完成有效送達的,互聯網法院應當制作電子送達憑證。這個憑證具有送達回證效力。我們相信,適用區塊鏈等新技術,可以讓電子送達憑證更“可信”。[2018/12/24]
聲音 | 律師肖颯:STO在我國無“法律豁免”: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發布《關于防范以STO名義實施違法犯罪活動的風險提示》,律師肖颯指出,截止目前,由于各國國情和法律的不同,國際上對STO的監管態度不一,其中美國是“對STO謹慎包容,允許申請”,而我國是明確禁止。由于對于“證券”這個詞匯的理解和定義不同,中美兩國在對STO的態度大相徑庭.....美國法律里的證券是相對寬泛,既然STO發出的通證是一種廣義上的證券,總要給個監管的說法。同時,證券在我國《公司法》和《證券法》項下的解釋是“嚴格”的(并非所有對資產的等額分份都能被視為一種證券),而且我國具有一個典型的罪名:刑法第179條擅自發行股票、證券罪,這就說明我們的法律結構和管理方式不同。因為我國市場主體不經有關部門批準,不可自行發行證券,也沒有給予“法律豁免”。所以,在中國境內從事ICO或變相ICO都是違法行為,STO也不例外。[2018/12/4]
權益受限的NFT,法律屬性是什么?
聲音 | 肖颯:為傳銷幣站臺將依正犯或單獨的罪名進行刑事處罰:9月12日消息,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律師肖颯表示,為參與傳銷幣項目進行宣傳的媒體和提供技術支持的軟件外包公司,主觀上明知或應當知道是犯罪活動,仍為其提供幫助,或者特定技術開發只用于犯罪行為的,將構成幫助犯。應定的具體罪名與刑罰當依據傳銷幣發行、運作的本質邏輯、侵害的法益重大性等,依正犯的罪名及刑罰從輕或減輕處罰,或者以單獨的罪名進行刑事處罰。[2018/9/12]
NFT作為區塊鏈上的密碼學表達,它驗證其對應的文件未經篡改,并在區塊鏈上記錄其流轉過程。我們認為其屬于一種網絡虛擬財產。廣義的網絡虛擬財產是指一切存在于網絡虛擬空間內的虛擬財產,包括虛擬貨幣、網絡游戲中的裝備、電子郵箱、網絡賬戶、已注冊域名等。目前民法學界對網絡虛擬財產的性質主要有三種觀點:物權客體說、債權客體說以及知識產權客體說。
聲音 | 律師肖颯:狹義“幣圈”與“鏈圈”以“發幣上交易所”為界限: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今日發文談“幣圈”與“鏈圈”的區別。文中表示,“狹義的‘幣圈’,單指交易所及上交易所的項目方成員及其聯盟等。狹義的‘鏈圈’,單指只從事區塊鏈技術研發、落地應用的團隊及聯盟等。這兩個定義里的幣圈和鏈圈,幾乎是不重合的,因為兩者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以‘發幣上交易所’為界限。”[2018/8/30]
1.物權客體說。此觀點認為,網絡虛擬財產的法律屬性是物,可以建立物權。我們認為,網絡虛擬財產,一般而言,特別是利用區塊鏈技術形成的虛擬財產具有物權的屬性,可由個人支配所有,可納入無形物的范疇。
2.債權客體說。該觀點認為網絡虛擬財產權利的行使需要依賴于技術提供者的某些支持,與具有支配性的物權不可等同。我們對此持否定意見。一般而言,區塊鏈技術的主要特點便在于個人實現了對加密資產的完全所有,鏈上資產的流轉無須任何第三方的支持。
3.知識產權客體說。該觀點認為網絡虛擬財產應屬于技術締造者的智力成果,屬于知識產權的范疇。但是,在《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知識產權的同時,第一百二十七條同時規定網絡虛擬財產的內容。從體系解釋的角度考慮,作為客觀存在而非作品的網絡虛擬財產,移出知識產權的范疇更為恰當。
綜上,我們認為,在國外主流NFT交易平臺中NFT可以提到錢包、進行二次交易的語境下,因NFT持有人對NFT本身享有充分的處分權及收益權,可以作為物權的客體,NFT購買者對其持有的NFT享有所有權。
而在前述國內主流NFT發行平臺的語境下,我們認為,持有人對NFT本身不享有所有權,而是享有某些權益,既是證明其對NFT對應的數字藝術品副本所有權,也是NFT持有人對合同相對方隨時行使欣賞、觀瞻、聆聽、下載等權利的一種憑證。
第一,處分權限受到嚴重限制的NFT不屬于物,難以成為所有權的客體。首先,從體系解釋來看,網絡虛擬財產不屬于“物”。《民法典》規定,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物權。物權是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所有權人對自己的動產和不動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而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第一百二十七條規定,法律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其次,《民法典》規定,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而現行法律沒有將網絡虛擬財產規定為物。最后,所有權的內容包括占有、使用、處分、收益,而處分和收益均是核心權利。國內NFT平臺有的只開放NFT的購買功能,而無法轉讓和產生收益,用戶沒有私鑰、無法提到自己的加密資產錢包,我們認為,持有者并不享有所有權。
第二,NFT屬于網絡虛擬財產,持有人對NFT享有權益符合現行法的規定。盡管前述用戶不享有NFT的所有權,但仍然可以基于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享有權益。這與我國法律對個人信息的保護類似,《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條和《個人信息保護法》第二條均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但二者均沒有明確自然人享有對其個人信息享有的權利類型,后者明確任何組織、個人不得侵害自然人的“個人信息權益”,而沒有使用“所有權”的表述。
寫在最后
鑒于買家對NFT本身享有的權益屬性并非所有權,颯姐團隊提醒NFT發行方及經營平臺在用戶協議及產品描述中準確界定NFT購買者享有的權益類型及范圍,注意防范欺詐及虛假廣告風險。
近期加密貨幣大新聞不斷在發酵,市場傳聞美國SEC將通過比特幣期貨ETF。據彭博社消息,知情人士透露,美國SEC準備允許美國首只比特幣期貨ETF進行交易.
1900/1/1 0:00:00中心化交易所由于“暗箱”等問題一直備受行業詬病,但即便這樣,市場也無法輕松的抽身于中心化交易所,一方面是用戶習慣已經養成,二是龐大的交易量都是依托該類交易所進行,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往”.
1900/1/1 0:00:00近日,香港金融管理局發布題為《e-HKD:A technical perspective》,關于零售層面央行數碼貨幣的技術白皮書(白皮書).
1900/1/1 0:00:00如果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批準的首個比特幣ETF具有與商品基金相同的特征,那么意味著投資者需要了解一些風險,比如“期貨溢價”(contango)和“現貨溢價”(backwardation).
1900/1/1 0:00:00本月,Cointelegraph Research將發布一份關于NFT的全面報告,詳細討論NFT,并為進入這個市場提供詳細的指南.
1900/1/1 0:00:00原標題:瘋狂的NFT不管是不是泡沫 但都不能否認在一些領域仍有巨大潛力和空間前段時間,NFT因為奢侈品火了.
1900/1/1 0:00:00